近期,濱州市優撫醫院一病區將針灸、耳穴壓豆、放血療法、隔物灸等中醫特色技術融入精神科治療體系,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康復方案,臨床反饋顯著。
中醫施治案例
患者王某,男,50歲,因煩躁少眠2周余入院,主要表現為面部表情焦慮、心情煩躁、過度擔心瑣事,伴睡眠減少,嚴重時徹夜不眠。入院后給予抗焦慮藥物及助眠藥物等治療,患者焦慮情緒有所緩解,睡眠有所改善,但出現了便秘等并發癥,口服通便藥物效果一般。中醫醫師通過“望、聞、問、切”,辨證患者為肝郁氣滯證,以疏肝理氣為治則行針灸治療。經1周的針灸治療,患者不僅焦慮失眠癥狀進一步緩解,便秘問題也得到顯著改善,整體療效獲得患者高度認可。
中醫如何認識精神疾病?
在治療中有哪些特色和療效呢?
現代醫學所說的精神心理疾病也就是中醫所論的“神志病”,神志是指人的精神、意識、思維以及情感活動,是屬于人類大腦的特殊機能活動。中醫認為“心藏神”、“腎藏志”,將神志活動歸屬于五臟,尤以心肝腎為著。
中醫在精神科治療方面有多種方法,主要包括針灸、中藥、推拿、適宜技術、飲食調理和中醫運動療法等。
針灸是通過在特定的穴位插入細小的針,以調節經絡氣血的運行。這種方法被認為可以疏通經絡,促進氣血流通,改善精神狀態。對調節情緒,緩解震顫,改善睡眠,改善焦慮,調節體質、改善頑固性精神病性癥狀等有較好的療效。
中藥是中醫用于調節五臟六腑功能的重要工具。中醫認為,精神心理疾病多與心肝脾腎的失調有關。
例如,抑郁癥患者常見肝氣郁結,中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開具如逍遙散、甘麥大棗湯、柴胡疏肝散等藥方,達到調和氣血、疏肝解郁的效果。
近年來,耳穴壓豆、穴位貼敷、放血療法、中藥足浴等中醫適宜技術廣泛應用于精神科的治療中,可有效調節臟腑氣血功能,促進血液循環,調節神經系統功能,改善睡眠障礙,緩解精神壓力,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有積極作用。
推拿是一種通過手法按摩來調理經絡、氣血的療法。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,推拿可以放松緊張的肌肉,改善血液循環,緩解焦慮和壓力。常用的手法有按壓、揉捏、推拿等,通過對特定部位的按摩,達到鎮靜安神的目的。
中醫講究“藥食同源”,認為飲食也是調理身體的重要手段。例如,失眠患者可以多吃一些有安神作用的食物,如百合、蓮子、酸棗仁等;抑郁癥患者可以多食用一些疏肝解郁的食物,如陳皮、玫瑰花等。合理的飲食調理,可以幫助患者恢復身心平衡。
中醫運動療法是一種通過調息、調身、調心的方法來調節身心的傳統療法。通過練習,患者可以增強體質,平衡情志,從而改善精神狀態。常見的有太極拳、八段錦等,通過緩慢的動作和深長的呼吸,使人心神安定,焦慮和抑郁自然減少。
濱州市優撫醫院一病區的臨床實踐表明,在西醫規范治療基礎上結合中醫干預,有利于:
? 提高治療效果
? 減少藥物副作用
? 降低復發率
? 改善社會功能
? 提升生活質量
這種中西醫相互補充、"標本兼治"的整合醫療模式,給患者帶來不一樣的治療體驗和康復療效,為精神衛生服務提供了新的診療思路。